台灣長鬃山羊

台灣長鬃山羊(學名:Naemorhedus swinhoei),又稱台灣鬣羚台灣野山羊台灣羚羊台灣氈鹿,是台灣特有種的動物,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。由低海拔200公尺的小山,一直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、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等高山附近,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。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,牠們的出現機會比較高。 

在動物分類學上,屬於牛科之羊亞科(Capainae)的動物,除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山羊和綿羊以外,還有髭羚屬(Naemorhedus)、臆羚屬(Rupicapra)、岩羊屬(Pseudois)、麝牛屬(Ovibo)和羚牛屬(Budorcas)等,牠們和山羊以及綿羊在外型上並不完全相似。

事實上,長鬃山羊在分類學上的位置,一直都有著極大的爭議。牠們原先被列於羚羊亞科(Antelopes),後來又改列於羊亞科,因為牠們可以說是介於羊於羚羊之間的動物。這也就是台灣長鬃山羊為什麼又被叫做「台灣羚羊」的緣故。

在被歸為羊亞科以後,一開始台灣長鬃山羊被歸類於該亞科中的長鬃山羊屬。世界上現存的長鬃山羊只有兩種,一種是馬來長鬃山羊(Carpricornis sumatraensis),另一種是日本長鬃山羊(C. crispus)。而日本長鬃山羊可以再分為日本長鬃山羊(C. crispus crispus)和台灣長鬃山羊(C. crispus swinhoei)兩個亞種。

但是,Wilson 和Reeder在1993年又發表了新的分類系統,將台灣長鬃山羊歸在髭羚屬,學名則變為Naemorhedus swinhoei。過去台灣長鬃山羊被認為是與日本長鬃山羊同種的亞種,但是,如果依照Wilson 和Reeder之新的分類法的話,台灣長鬃山羊就已經獨立為台灣的特有種了。

  • 型態特徵:頭及軀幹長80-114厘米,尾長約6.5厘米,體重25 -35公斤。大部分為深褐色,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。腮、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,雌雄皆有一對洞角,呈圓椎狀,頂端尖銳且略向後曲,終生不脫落。
  • 分布:由低海拔200公尺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、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,都有台灣長鬃山羊的分布。目前在1000公尺以上的山區,牠們的出現機會較高。
  • 食物:喜食植物及草,如冷杉、鐵杉、圓柏的葉子,以及芒草、咬人貓等。
  • 習性:為台灣產唯二牛科動物,清晨與黃昏是其活動高峰,有強烈的領域性,會將身上的分泌液塗在其經常出沒路線的樹上,表示此路是牠的。喜歡單獨活動,因其蹄有突出外側,可輕易絆住岩石表面而活動,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。
© 2018 康寧專題工作室, 114-58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75巷137號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